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不到三分钟,老人的眼角开始渗出泪水。
五分钟后,他抬起枯瘦的手,轻轻拍打着膝盖,应和着节拍。
十分钟后,他张开嘴,发出了一声模糊却清晰的呢喃:
“阿妈……我在听。”
全场无声,唯有歌声继续流淌。
那一刻,沈安安终于确认了一件事:他们的技术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在唤醒沉睡已久的共鸣。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歌声安魂、以语言渡心,而今天,他们只是换了一种媒介,延续这份古老的仪式。
返程前最后一晚,沈安安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快递。
寄件人署名:李老师家属。
打开后,是一本精装日记本,扉页上写着:“致安安:父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快去追那辆车’。
我们不懂你在做什么,但他懂。
请继续替他说下去。”
她翻开日记,一页页读着这位老教师生前的教学笔记、扶贫走访记录,还有他对“声音计划”
的构想雏形。
原来早在二十年前,他就试图建立一个乡村口述史数据库,却因资金断裂而搁浅。
赵强那段录音,不过是他在绝望中留下的火种。
泪水滴落在纸上,晕开了墨迹。
她当即写下回信:“李老师,您的火种已经燎原。
我会带着它,走进更多没有路的地方。”
六月初,移动驿站正式更名为“渡声计划”
,并获准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
政府拨款升级设备,新增心理干预模块与多语种翻译系统。
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批由牧民志愿者组成的“声音守护者”
队伍成立,他们将在固定站点轮值,负责采集、保存本地濒危口头传统。
沈安安没有停下脚步。
她带领团队深入阿里边缘地带,那里有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村民世代信奉“亡者之声不可留存”
的禁忌。
然而,当听说“声音方舟”
能让逝去亲人的语气被孩子听见时,长老们最终松口,允许进行一次封闭式试验。
对象是一位刚去世的老祭司。
家人不愿焚烧他的经书,而是请求录制一段“灵魂告别词”
。
由于老人临终未能言语,团队采用非侵入式脑波捕捉技术,结合其生前讲经录音,生成一段基于语义逻辑的模拟诵经。
播放当日,全村人跪坐于晒谷场。
当那熟悉而庄严的声音从音响中传出,伴随着轻微的地面震颤,许多老人伏地痛哭。
一名少年突然起身,指着天空大喊:“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