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普遍限制各国军备"
的说法迫使德国裁军。
此外,国联盟约声明"
维护和平需宴裁减各国的军备,"
并规定国联理事会"
制定计划"
。
不过,尽管有这些保证,但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并没有实现全面裁军。
拥有被征集的军队的国家不希望将受过训练的后备兵作为实际可作战的士兵包括在军队兵额之内,而那些拥有自愿军的国家则坚持认为后备兵应包括在内。
有些国家要求军备限制以财政支出为基础,但英国和美国坚决反对,因为他们每个士兵的财政支出比别的国家高得多。
此外,法国及其盟国坚决主张军备应受到国际的控制和监督,而英美则宁愿依靠信义。
根本的困难在于:各国考虑到缺乏一个国际安全体系,便靠自己的军队来谋求安全。
不过,在限制海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海军强国的数目比陆军强国少。
但即使在这方面,也只是对某类舰只的吨位比例取得一致的意见,并没有限制舰只的总吨位。
尽管裁军失败了,但20年代末期人们都有一种感觉,认为欧洲终于恢复到了正常状况:德国和它以前的敌人似乎已经和解;法国军队撤出了莱茵兰,德国人加入了国联;赔款问题似乎终于得到了解决;60多个国家已摈弃战争"
作为推行国策的工具"
;繁荣程度在增长,失业率正相应下降。
甚至来自苏联的消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为这个国家已于1928年开始实行一个新的、宏伟的"
五年计划"
(见第二十三章第一节)。
西方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苏联人的注意力从国际冒险活动转移到国内经济发展中去。
因此,"
洛迦偌精神"
似乎是有意义、有内容的,人们可以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象在19世纪那样去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第二十三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
战后"
前几年,也不同于"
战前"
前几年。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正安定下来处于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
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彻底破坏了,由此产生的经济混乱和大规模失业逐渐损害了前几年所已取得的和解的基础。
各地政府在日益增长的贫困和不满情绪的压力下兴亡更替。
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直接地、灾难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有些政府把对外冒险作为改变国内紧张局势的手段,另一些政府则因自己国内的紧迫问题而无视这种侵略行径。
因此,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分界线。
1929年以前的几年是充满希望的几年,欧洲逐步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各种争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