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这是什么东西?”
他们到了一个正在门口隔着橱窗,炸东西的地方。
这个小吃店不太大,也不临街,是在临街店面后头的那排商服开设的,这后头的商服也都是小吃店,只是不临街,可能没有临街的店铺那么让人一眼就看到。
不过生意还好,有人在里头吃东西,也有人打包带走。
这种小吃是一种淡黄色的油炸食品,还有往上刷的东西,用一个小小的竹篮子装着,看起来精致又好吃。
“这姜丝排叉啊,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
它不但是京中的传统小吃,也是京味茶菜的一个品种。
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
因为在满清时期啊,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
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
老徐师傅道:“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因为味道独特,所以一闻,邱春山就闻出来了。
老徐师傅又说了这一小吃的特色。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
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
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
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
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
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只是现在没有人走街串巷的去卖这姜丝排叉了,都是在固定的摊位,用上好的食用油炸了卖,故而没人吆喝了。
也唯有老京中人才会知道这样的小吃,以及吆喝。
现在人喊的都是什么“绿色健康”
、“无铅油炸”
之类的口号,也不兴大街上就撂摊儿了。
“现在这东西都少见了,不过这家的还行,你看这用的东西还是很新鲜的。”
要说这姜丝排叉,在京中小吃里并不那么被人所知,因为味道独特,故而有的人喜欢吃,有的人却不爱吃。
老徐师傅更是跟他们介绍这小吃:“要说这姜丝排叉,做法很是特殊,鲜姜去皮剁成细粥,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粥,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
将面团压成薄片,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叠起合成,用刀切成宽两厘米、长五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
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好的排叉入姜汁熬出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是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嘿嘿嘿,我就爱那一口。
在制作”
姜丝排叉”
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
炸排叉”
,”
排叉”
炸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这一道食品的风味,一般的成手,要两年才能炸得好,所以这东西学起来很费钱的,老早的时候,吃油都吃不起,何况是炸东西了,现在日子好过了,这东西才再次被老师傅们教给徒弟们,练手的食材,徒弟们还得都吃掉,不能浪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