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但是,理解儒家经学,并不能只依靠儒家经典的文本,只阅读原文和注疏是不够的。
与王莽这个人物一样,经学也应该被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演进中,才能呈现儒家在这一时期的使命与成败。
王莽与经学成为两条明暗交织的线索。
当然,经学是中国古典学术皇冠上的明珠,难度大,争议多,在本书中我无意也无力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只是尽可能将其与王莽成败的关系大概勾勒出来。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叙事来实现了。
这个关于王莽的“历史非虚构”
或者干脆说“历史报告文学”
,应该怎么写?
对我而言,“历史非虚构”
本身是一个矛盾体。
既然是历史,当然不允许虚构;但“非虚构”
这一文体追求叙事的戏剧性和在场感,人物要生动,细节要丰盈,要有文学的感觉。
总的来说,它不是戏说历史,也不是学术研究,更不是史料翻译,而是介于历史写作和文学写作之间的独特文体。
“历史非虚构”
承载的使命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吸引更多人来关注这个话题,如果因此引发读者的兴趣,他会去阅读更专业、更严谨的学术著作。
但“历史非虚构”
也应尽可能吸取学术成果,传递可靠、丰富、前沿的历史知识。
最终,我只能在“客观史实、文学叙事、经验识见、个人褒贬”
这四个维度上尽可能求得平衡,戴着镣铐跳舞。
这其中,经验识见、个人褒贬均受制于自己有限的阅历和眼界,不免陋见。
但关于客观史实、文学叙事这两点,不妨多说两句。
一是史料辩证的逻辑。
打个比方,写作“历史非虚构”
,就像下属给上级写调研报告。
上级对这个题材或是有所了解,或是有些兴趣,但没有工夫去实地调研(研读原文、了解前沿成果),才需要派人去写调研报告。
而下属在调研中,所闻所见未必都是真的,古书不见得都正确,有些是古人的偏见,有些是记录或流传的错误。
因此下属还要多渠道去了解,包括历代学者的故识和出土文献的新知,辨析真伪,查漏补缺,最终还要给上级提出见解,以资参考。
因此,呈献给“上级”
读者的文本,需要有增值、有侧重、有态度。
二是文学叙事的逻辑。
历史写作要在多大程度上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