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比起五年前,不仅封国的事情明确了,连补贴的俸禄也空前增加。
但是,这五年恰恰是新朝改制并不理想,与匈奴发生奇怪战争,经济形势变差的五年,哪来的财力支撑这次分封呢?
果然,封国也好,俸禄也罢,后面并没有认真执行,大多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王莽恢复封建制的失败,不仅是改制理想的破灭,主要是摧毁了他执政基本盘的信心,还加重了精英的腐败。
那些希望在新朝通过封爵来获得利禄以及封国的诸侯们,也会意识到恢复封建制不可能实现,如此,继续支持王莽的意义何在?
7.官僚体制的革新
晨光在宫殿的屋顶上折射出龙鳞般的光亮,王莽几乎又是一宿没睡。
有些年老的宫人会记得,当年未央宫寝殿的夜晚也是灯火通明,成、哀皇帝饮酒作乐、彻夜不休,耳畔佩玉鸣銮,眼前歌舞升平。
现在未央宫换作了寿成室,寝殿的夜晚烛火依然。
但王莽却是在批阅堆积成山的简册。
宫人们会想,真不愧是新朝的皇帝,如此勤政,白天与大臣议政,晚上还要处理政务。
但他们不知道,白天,王莽很多时候把大臣喊来待上一整天,可不是在商讨政事,而是研究学术问题,诸如这一处礼仪怎么安排,那一句儒经如何理解,等等,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就这样,官僚们不得不赔上时间进宫,和皇帝搞“读书会”
,早出晚归,经年累月,本职工作却没时间处理,各个机构里积攒着大量事务没有解决,特别是诉讼官司之类的急务。
与当代社会一样,这类事务虽然不是什么关系到天下兴亡的大事,但不会因为拖久了就自然解决,只能越积越多,直至形成结构性的大问题。
晚上,王莽点灯熬油,宵衣旰食,的确勤勉。
但很多事务并不重要,不是非他本人处理不可。
他这么做,是吸取了自己曾架空汉帝的“历史教训”
,刻意把大小事情揽过来,亲自研究、亲自处置,还刻意避开领机要的尚书们。
他着意培养使用宦官,特别是财务、国库、粮食等要紧事宜,一概委派宦官管理。
吏民的上书也都由宦官拆封送给他,不经尚书之手,怕尚书借此弄权或是泄露给外臣。
即便是交办给臣下或是循例办理的工作,王莽也颇不放心,总是让下边的人反复向他请示,大小事都要过问。
前面的工作迟迟无法办妥,后面的事情已经积压上来,最后乱成一锅粥。
由此可见,不论是外朝的官僚,还是省内的宫官,王莽都不很信任。
但种种迹象表明,不信任只是一方面,是权力斗争的浮沫。
王莽的心态是觉得官僚们可有可无: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11
意思就是:王莽觉得,只要制作了礼乐制度,颁布了改制法令,那么天下的事情就会自动变好。
既然如此,还要官僚机构有何用?
王莽的这种垂拱而治的心态,成为他改革官僚制度的主要精神,也造成他与整个官僚体系的龃龉。
儒家确实推崇垂拱而治,但不是说职官系统不发挥作用。
《周礼》之所以改名为《周官》,就是因为一些儒家觉得这部书描述了儒家理想的周代的“官僚制度”
。
当然,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儒家看到最早变法的三晋和秦国,已经开始建立适合集权政治的早期官僚体系,才创作出《周礼》,以改造法家的官制。
总之,垂拱而治是儒家对周代宗法礼乐统治的想象与寄托,天子不事必躬亲,但没有否定官僚制度及其体系。
但对王莽而言,官僚体系的意义,不是对一个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进行有效统治,而是展示儒家的神圣性。
况且,儒家早在贾谊那里就想给官职批量改名了。
这就是他为什么也要给官僚机构改名,推动职官和爵位的融合,给地理行政区划改名,并设计新的俸禄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