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乌伤”
改成“乌孝”
等;有时常常用反义、同义或是同音词来代替,比如“梓潼”
改成“子同”
,“安平”
改成“安宁”
,“东昏”
改成“东明”
,“无锡”
改为“有锡”
之类12。
后世习惯于把这次改名视为荒谬之政。
但是,改名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古人重视名学,讲究名实相符。
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概念和内涵的关系,而是不同的名背后具有一套不同的思想脉络和价值追求。
新朝自认为已经从法家帝国变为儒家王朝,社会性质都变了,名字焉能不变?而且,还不能只是改一两个,必须普遍更改。
从中央改到郡县,王莽似乎还打算对县域以下的乡、里、亭进行改名,只是还没实施13,就已经变天了。
俸禄制度的改革也遵循同样的逻辑。
始建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五月,王莽颁布了新的俸禄制度,这是一份初看起来颇为振奋人心的政策,它把全国的官吏分为十五个级别,每个级别都规定了相应的俸禄,从最低的六十六斛到最高的万斛不等。
对比汉朝的俸禄体系,这个分配基本可行14,而且待遇比汉朝大幅提高,理应博得各级官吏的拥护。
但是王莽增加了复杂的条件:官吏的俸禄和管辖郡县的财政收入挂钩,贵族从食邑上获得的租税和食邑的财政收入挂钩,地区如果出现歉收、灾害,那么官吏、贵族要按比例减少俸禄或租税。
中央官员也逃不掉,他们虽然不直接治理疆土,但全国划片,从四辅到司卿,都被分配了不同大小的郡县,比如国师和宁始将军,就要和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挂钩,这些地方如果财政收入减少,他们的俸禄也要减少。
王莽更表示,自己的开支用度也要照此办理。
如此来看,这是很有现代精神的“绩效激励体系”
和“对口扶贫机制”
,相当超前,以人为本,王莽自己也以身作则。
在西汉,官僚也会因为歉收而减少俸禄,但从未像王莽这样系统地形成“长效机制”
,如果切实可行,不失为一大善政。
但凡是对现代企业的绩效体系、奖金激励制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设计绩效系数、计算绩效所得是比较专业的知识,要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耗费相当的人力,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
因此,王莽的这个设想虽然很好,但很难落地:
莽之制度烦碎如此,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
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
15
“烦碎”
二字意味着什么,大抵可以想象。
不仅没能发挥激励作用,连起码的俸禄都发不下来,官吏们没钱养家,只能贪污受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