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其实,“罢黜百家”
是东汉班固总结的,“独尊儒术”
也是后人总结的,一定程度上只是想象。
但刘彻对董仲舒的建议不太感冒,他登基时举贤良只举儒生,设立“五经博士”
以抬举儒学,目的是“广道术”
,是拓宽人才的来源25。
因为下一步他要干的许多大事——封禅泰山、开疆拓土、讨伐匈奴、抑制诸侯等等,需要广泛且丰富的人才,要“五湖四海”
,只用儒家怎么行呢?至于天人感应、君主要行道的话,刘彻听了只会不快。
刘彻也以类似问题册问了公孙弘:如何能够达到上古的大治?
公孙弘的对策同样收录在《汉书》中,但名声为“天人三策”
所掩。
公孙弘的对策比董仲舒要务实得多,他先讲了一番儒家的大道理,随即提出“治民八本”
,拐到了刑名之术,落脚在“赏罚分明”
上,也就是法家推崇的“法”
;又提出“治本四要”
,也就是“仁、义、礼、术”
,落脚在法家推崇的“术”
上,再加上皇帝天然具有的“势”
,用儒家的道理来论证“法、术、势”
这三种法家的核心观点,可不就是刘彻最喜欢的缘饰儒术吗?
奏对结束,公孙弘的对策被擢为第一。
皇帝让董仲舒远赴江都26,给江都王当王国相。
公孙弘则被留下,成为太常博士。
从俸禄看,董仲舒成为郡守一级的官员,是提拔了;而公孙弘则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这两个人刘彻都要用,但用法不同,刘彻可能对公孙弘更满意,所以留在身边;而董仲舒,刘彻可能特意让他先去王国历练,如果他确实能以自己主张的大道理治理好一个王国,再召回长安交付重任不迟。
此时的董仲舒和公孙弘有可能关系还不错,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相约:一人在外,一人在内;一人在皇宫,一人在王廷,声气相通,勉力合作,振奋儒学,各自将君主驯化为圣君,将来就能使天下重致太平。
5.董仲舒之惑(三)
刘彻在通过举贤良对策提拔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同时,又根据宠臣卫青的多次推荐,发现了主父偃等人才。
通过推荐就可以做官,这比举贤良对策要简便多了,所以,刘彻的时代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主父偃也是中年时转向学《春秋》,但他打动刘彻的却是早年所学的纵横家术。
他和公孙弘相似,年轻时也有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经历。
被刘彻任命为郎中时,年龄想必也不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