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临武君反驳道:“不对!
用兵看重的是形势和谋略,讲究出奇制胜。
善于用兵的人,行动神出鬼没,敌人根本摸不清虚实。
孙武、吴起用这一套打遍天下无敌手,何必非要靠百姓拥护?”
荀子说:“您说的是权谋之术,我说的是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是不能用诈术对付的。
那些能用诈术打败的,都是懈怠疏忽、纪律涣散、君臣离心离德的军队。
用夏桀的手段对付夏桀,还有点投机取巧的可能;但用夏桀的手段对付唐尧,就像拿鸡蛋砸石头,用手指搅开水,跳进水火里,只有完蛋的份!
仁义之师上下一心,士兵对君主就像儿子对父亲、弟弟对哥哥,就像手臂保护头脸、掩护胸腹一样。
想偷袭他们,和先惊动他们再进攻,结果都一样。
而且仁义之师消息灵通,治理十里之国就能了解百里之外的情况,治理百里之国就能掌握千里之内的动静。
他们耳聪目明,警戒心强,团结一心。
这样的军队,聚集起来就是精锐,分散开来也能保持阵列;展开就像锋利的莫邪宝剑,碰上就被斩断;冲锋就像宝剑的尖锋,挡着就会溃败;安营扎寨就像磐石一样稳固,敌人撞上来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再说,残暴君主的百姓会帮他打仗吗?百姓亲近我们就像亲近父母,喜欢我们就像喜欢香花芳草;回头看他们的君主,就像看到脸上刺字的罪犯、不共戴天的仇人。
就算是像夏桀、盗跖那样的坏人,难道会帮自己讨厌的人,去伤害自己喜欢的人吗?这就像让人家的孩子去伤害自己的父母,百姓肯定会跑来通风报信,还怎么偷袭?所以实行仁义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诸侯中先归顺的能平安,后归顺的有危险,对抗的会被削弱,反叛的只有灭亡。
《诗经》说:‘周武王发兵,威风凛凛持大斧,像烈火熊熊,没人敢阻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说得好!
那王者之师该怎么做才能打胜仗呢?”
荀子说:“君主贤明,国家就治理得好;君主无能,国家就混乱。
重视礼义,国家就太平;轻视礼义,国家就动荡。
国家治理得好就强大,治理得差就弱小,这是强弱的根本。
君主值得百姓仰望,百姓才愿意为他效力;不值得仰望,百姓就不会出力。
百姓肯效力国家就强,不肯效力就弱,这是常理。
尊重人才、爱护百姓、政令有信、慎重用兵、权力集中的国家就强,反之就弱。
“齐国重视‘技击之士’,杀敌一人就赏钱,但没有其他奖励。
遇到小股敌人还能应付,碰上强敌就会一哄而散,像飞鸟一样不可靠,这是亡国之兵,和花钱雇来的市井混混差不多。
魏国的武卒选拔严格,士兵要穿三层铠甲,能拉开十二石的强弩,背着五十支箭,扛着戈,戴着头盔,挂着剑,再带上两天的口粮,半天能跑一百里。
一旦入选,全家免徭役,还分好田好宅。
但几年后体力下降,待遇却不能取消,重新训练又很麻烦,国家地盘虽大,税收却少,这是危险的军队。
秦国呢,百姓生活困苦,朝廷用严刑峻法控制他们,用奖赏诱惑,用刑罚恐吓,百姓想从朝廷得到好处,除了打仗没别的路。
而且按军功行赏,五名甲士杀敌立功,就能役使五户人家,所以秦国西代都打胜仗,不是靠运气,而是有制度保障。
“齐国的技击之士打不过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打不过秦国的锐士,秦国的锐士比不过齐桓公、晋文公训练有素的军队,而齐桓、晋文的军队又比不上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
碰上仁义之师,就像拿焦土砸石头,一碰就碎。
前面说的这几个国家的军队,都是贪图奖赏、追逐利益的,和做买卖差不多,根本不懂尊崇君主、遵守法制、坚守节操的道理。
如果有诸侯能以礼义治国,就能轻松打败他们。
招募士兵、玩弄权谋、崇尚功利,只能暂时得逞;用礼义教化百姓,才能长治久安。
用诈术对付诈术,还有高下之分;用诈术对付讲礼义的军队,就像拿锥子凿泰山,根本不可能成功。
商汤、周武王讨伐夏桀、商纣,指挥若定,那些强国都乖乖听话,杀桀、纣就像杀一个独夫民贼。
所以《泰誓》说‘独夫纣’,就是这个意思。
军队上下一心讲礼义,就能称霸天下;小范围做到,也能制服邻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