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其中一人侧脸熟悉得令人心颤??陈砚舟,年轻版的他,眼神清澈,嘴角带着一丝羞涩的笑意。
“那是1997年。”
周伯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他是我们队里最安静的一个,话少,但做事稳。
有次雪暴困了三天,大家都快崩溃了,是他半夜打开收音机,播了一段自己录的诗朗诵……没人知道他还会这个。”
许风吟心头一热。
“什么诗?”
“忘了。”
老人笑了笑,“只记得他说,声音是唯一不会被风带走的东西。”
当晚回家,他翻出了尘封已久的硬盘备份,试图寻找早期项目中可能留存的音频片段。
在层层加密文件夹中,他终于找到一段标记为“NP-03:私人录音?未归档”
的音频。
点击播放前,他的手微微发抖。
沙沙的电流声后,是一个更年轻的陈砚舟的声音,带着少见的情绪波动:
>“今天收到了母亲的最后一封信。
她说她不怪我选择远行,只希望我在冰天雪地里,别忘了人间还有暖意。
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实验室就是我的家,数据是我的亲人。
但我突然害怕,等我回去时,会不会连哭都忘了怎么哭?”
录音到这里戛然而止。
许风吟闭上眼,任黑暗吞噬视线。
原来早在二十多年前,那个沉默的男人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放逐。
而他所做的,并非逃避,而是以血肉之躯,在极寒之地筑起一座通往心灵的桥。
第二天清晨,他将这段音频上传至“记忆之桥”
的特别通道,设置为仅限小范围内部审阅。
附言只有一句:“请允许有些伤口不必展示,只需被理解。”
与此同时,“记忆邮筒”
项目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一位来自云南山村的小学教师寄来一封信,随信附上几十张孩子们的手绘明信片。
她在信中写道:
>“我们学校没有网络,也没有录音机。
但我读了你们网站上的故事,就在课堂上讲给了孩子们听。
他们问我:‘老师,如果我们说的话也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是不是死去的爷爷奶奶就能听见?’于是我们决定每人画一张图,写一句话,埋在学校后山的老槐树下。
约定十年后再挖出来。
有个孩子画了架风筝,上面写着:‘外公,我学会做饭了,你尝一口吗?’”
许风吟看完信,久久无法动弹。
他当即联系基金会,启动“乡村记忆播种计划”
,向全国三百所偏远学校捐赠便携式录音设备和空白磁带,并配套编写简易课程手册,教孩子们如何录制“给未来的信”
。
他在手册序言里写道:“童年最深的记忆,往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碗热汤的香气,一次牵手的温度,一句笨拙却真诚的‘我爱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