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那天沙尘暴里的声音,我一直留着。
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听得懂。”
余惟接过磁带,放入便携播放器。
起初是狂风怒吼,接着,在风眼中心,传来一段极其微弱的童声合唱: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是《摇篮曲》,但音色不对??太干净,太同步,不像真人演唱,倒像是某种精密合成。
余惟调出频谱分析,震惊地发现:这段歌声的基频不仅锁定在432Hz,而且每一秒的波动模式,竟与地球舒曼共振(7.83Hz)形成完美倍数关系!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声音不仅仅是记忆载体,更是**地球自身的共鸣频率**。
人类的情感、语言、歌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星球振动同频共振。
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下发声,就能激活深层地质结构中的“声种”
,实现跨时空信息传递。
“老陈,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余惟低声问。
“我知道。”
老人闭上眼,“我们不是在记录历史,我们是在……维持它的呼吸。”
三天后,老陈去世。
临终前,他最后一句话是:“听见了吗?风里有人在唱歌。”
余惟将磁带封存,准备带回北京。
途中,车载收音机再次自动开启,播放的是一段广播剧片段,背景音是1949年开国大典的现场录音。
但奇怪的是,人群欢呼声中,隐约夹杂着另一个声音??低沉、缓慢,像是从地底传来:
>“第八代守声人,已确认身份。
>声网重启协议,启动倒计时:七十二小时。”
余惟猛然踩下刹车。
他调出全球声景监测图,发现原本平稳的绿色背景中,开始浮现七个红色光点,分别位于:喀什、凉山、武威、额济纳旗、敦煌、上海、长白山。
每个光点都在以432Hz频率脉动,彼此之间形成完美的七边形几何结构。
这是……全球级声网?
他立刻联系中科院匿名投稿邮箱,上传所有新证据,并附上一句话:“请立即组织跨学科团队,这不是科幻,是正在进行的历史。”
回应来得极快。
一封加密邮件回复:
>“项目代号‘回声计划’已激活。
>所有相关研究人员自愿签署保密协议,转入地下状态。
>林晚的生理数据仍在维持稳定,但她已无法进行语言交流。
>最后一句清醒留言是:‘告诉余惟,门只能开一次,别回头。
’”
余惟盯着屏幕,久久无言。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