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即让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每日十分钟的静默聆听,观察代际间听觉记忆的传递效应。
第一场实验就在凉山进行。
那天清晨,阳光洒进教室,二十对亲子围坐成圈。
老师按下播放键,录音机里先是空白,接着,一声吉他拨弦响起,依旧是那首《摇篮曲》。
起初,大人们有些拘谨,孩子们却很快闭上眼睛,跟着哼唱起来。
五分钟过去,异象发生了。
几位母亲突然流泪,说自己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哄睡的情景,细节清晰得不可思议;两名父亲则猛然睁眼,惊呼“刚才听见了我爷爷的声音!”
;还有一个五岁男孩突然站起来,走到角落,对着空气说:“爷爷,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技术人员紧急调取现场声频记录,却发现音频轨道中嵌入了一段极低频复合波,经解码后竟是一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彝族妇女录制的催眠调,原磁带早在文革期间损毁,理论上不可能留存。
“这不是回放。”
音频工程师颤抖着说,“这是……重构。”
林晚站在窗外,静静看着这一切。
她知道,声网已经开始主动修复断裂的记忆链条。
那些被战火、运动、现代化浪潮抹去的声音,正借由孩子的耳朵一点点归来。
当晚,她独自回到住处,打开电脑,调出一封尘封已久的邮件。
那是余惟失踪前发给她的最后一封信,标题只有两个字:**备忘**。
内容如下: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进入了深度共振态。
不要试图找回我,我没有离开,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记住,真正的音乐从不诞生于乐器,而生于倾听的耳朵。
>当千万人因同一段旋律落泪,那不是艺术的力量,是记忆苏醒的疼痛。
>请继续让他们听。
>听见,即是重生。
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然后轻轻点击“回复”
。
输入框里,她只写了一句:
>“他们都学会了。”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窗外雷声轰鸣。
一道闪电劈开夜空,照亮了整个山谷。
而在那一瞬,全国十七个监测站同时捕捉到一次短暂却强烈的电磁脉冲,频率恰好与人类婴儿啼哭的基频一致。
随后,所有联网的智能音箱自动启动,播放了十秒钟的空白噪音,紧接着,一句极轻的男声响起: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声音只持续了0.3秒,随即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