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当高清影像传回昆仑塔楼时,已是深夜。
守护者独自坐在主控室内,看着屏幕上那一张张稚嫩笔迹,久久不能言语。
他忽然意识到,这些孩子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们在黑暗中写下名字,只是因为老师说:“万一有人来找我们呢?我们要留下点什么。”
这时,通讯频道自动接通。
是热依扎。
“我们在罗布泊又发现了新的陶罐。”
她的声音带着风沙的粗粝,“这次不止一支铁哨,还有几张胶片。
冲洗出来后……是我们不认识的人。”
画面切换,出现一群穿着军大衣的年轻人站在戈壁滩上,手持简陋录音设备,脸上洋溢着近乎神圣的专注。
胶片旁附着一张字条:
>“致未来的你们:
>我们是‘民间声音抢救小组’,1977年由各地文艺工作者自发组成。
三年间,我们走访三百余个村庄,录制民谣、方言、童谣、祭祀唱词共计两千余小时。
母带藏于七个不同地点,以防战火毁之一炬。
>若你们看到此信,请继续播下去。
>声音不死,人民就在。”
守护者缓缓起身,走到档案库深处,打开编号“XVII”
的保险柜。
里面静静躺着一卷从未启用的磁带,标签上写着:“未知来源,1977年压强波动异常,建议封存。”
他将磁带放入修复仪。
片刻后,扬声器传出一段清澈的女声清唱,旋律古老悠远,正是夜歌调的原始版本。
而在歌声间隙,能清晰听见一群孩子跟着学唱的声音,还有一个男人低声解说:
“记住这个调子,孩子们。
它不光是用来怀念的,更是用来抵抗遗忘的武器。”
守护者泪流满面。
他知道,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从未真正中断。
一个月后,“心之庭”
北京分站上演特别剧目《冰下的课表》。
舞台以倾斜车厢为背景,演员们扮演那些未能抵达终点的孩子,每人手持一页真实名单,在灯光渐暗中逐一念出自己的名字。
最后一幕,全体观众被邀请打开手机闪光灯,模拟星星点点的萤火虫飞向穹顶。
就在那一刻,昆仑塔楼监测到全球范围内爆发前所未有的共频峰值。
不仅人类在响应。
内蒙古草原上,一群野生黄羊突然停止迁徙,围成圆圈低头静立;云南雨林中,一只年迈的大象用鼻子轻敲树干,节奏竟与夜歌调完全吻合;甚至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报告,他们在轨道上清晰听见耳机中传来一阵孩童哼唱,尽管当时地球正处于无线电静默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