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即便仓促上岸,列阵未稳,敌兵掩杀使团而至,使团众人疲于奔命,冲我军阵,必引混乱!”
自古中外名将皆出于战场,因为不经战场,无法验其是否为名将。
不过名将之中,也分两种,一种是起于行伍,见惯战阵,身经百战,终磨砺成锋,独当一面。
如狄青、岳武穆、韩世忠、徐达等。
另一种是从来没上过战场,可一朝受命,便成声名,指挥之定,恍若宿将。
如班、陈庆之、王阳明、袁崇焕。
前一种情况好理解,历锋镝之险,经生死之变,所见所听,所历所悟,皆从战场上来,可谓实践出真知,是故初时能战,继而惯战,终而善战。
后一种情况比较复杂。
在战场之外,习战之法,大抵有三种。
(特指冷兵器战争的指挥)一是得内行的指点传授。
二是悟兵法。
三是读战例。
至于类似触类旁通这种辅助性的办法,就不列入其中了。
这三种主要途径中,第一种就不需说了,很好理解,戚继光是将门之后,汉尼拔也是军事世家,此类情况似习武之人有家学、得名师,自然事半功倍。
可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但没关系,天道留隙,兵术不绝,剩下两种途径只需要会读书,能读通,便可以。
所以自古以来,中外以书生拜将者,代不乏人,有覆军丧旅,沦为笑谈者;也有一战成名,用兵如神者。
这其中的差别,并非天赋、运气、事机、运用等几句话就能概括的。
具体到王扬来说,他的情况有些特殊。
他生于现代,自然没有惯于冷兵器作战的将军指点,可他相关研究论著读了不少,其中有些作者,还兼具现代职业军官的身份。
在王扬看来,单就冷兵器战争而言,有些研究者确实悟到了指挥的法门;有些则还在门外徘徊,说不到点子上。
但无论如何吧,总归是开卷有益。
更有益的是兵法。
相比现代的研究论著,古兵法才是真正的一手文献。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但就冷兵器时代而论,除去少数没有中译本的情况(点名尼基弗鲁斯二世的praeceptami1itaria,居然到现在都没出正式的译本),王扬也算读了个七七八八,越读便越觉得,中外用兵之道,实在相通,就连有些技术上的枝节,想法也是不约而同。
至于战例,那王扬就读得更多了,从陶顿战场的血草地,到西格弗雷德大军攻巴黎;从香积寺奋力一击,到湘军战江西
所以王扬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胸中藏兵已久,他知道真正的交战可不是像电视剧里,两边主帅下令冲锋,然后两军便嗷嗷叫地冲上去,乌压压地搅在一起。
这种失去阵型的战法乃战场大忌,知兵者即便追败军也不敢如此追击,追几百步便要收军整队,以防败军反扑。
《武经总要》言:“凡战胜逐奔,约三百步,则须收军整队。”
《练兵实纪》云:“凡战胜追贼,约一里远,则听摔钹响,收军整队,恐贼穷返斗。”
并且强调由主队将领自行出,不必禀告中军。
(明时一里三百六十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