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罗马-柏林轴心"
的墨索里尼,一开始也强烈反对他的这位独裁伙伴。
由于许多德意志少数民族在南蒂罗尔,墨索里尼对以"
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
为口号的扩张主义的纳粹政权感到不安。
因此,1933年7月15日,他主动与英、法、德缔结了《四国公约》。
公约重申,签约国必须坚持《国联盟约》、《洛迦诺条约》和《凯洛格-白里安条约》,未经四国同意不得对《凡尔赛和约》作任何改动。
这一做法证明是无用的,因为希特勒一再违反这些诺言——甚至无视与他一同签约的国家。
1933年10月,他宣布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虽然他没有立即透露其重整军备的计划,但这一计划的存在——如果不是就其进度和规模而言——已普遍地为人们所知道。
这些发展促使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组成另一个地方性集团,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拥有相当多的德意志少数民族。
1934年8月9日,四国签订了《巴尔干公约》,公约规定四国相互合作、共同维护东南欧的现状。
比巴尔干协约国的组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对外政策这时有了根本的改变。
传统上,苏联领导人认为国联是掠夺成性的各帝国主义强国保持一致的组织。
但是,1933年12月,当美国记者沃尔特·杜兰蒂问苏联对国联是否始终持否定态度时,斯大林答道:
不,并非始终,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持否定态度。
你们可能不十分理解我们的观点。
尽管德国和日本都退出了国联——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国联也许仍然多少能起制止或阻止军事行动爆发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要我们不顾国联的严重缺点而支持国联,并不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反映了苏联政府对希特勒的出现极为担心。
由于这种担心,苏联人这时认为,国联是一种组织共同抵抗、以挡住纳粹先发制人的侵略的可能的工具。
这一新态度得到了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都的鼓励。
巴尔都在国内问题上是保守派,在外交事务方面,他的简单的、始终如一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到可以劝阻希特勒不从事扩张主义冒险活动的联盟。
除了巩固法国、小协约国和波兰之间的关系外,巴尔都这时还力图使苏联加入维护现状集团。
基本上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国际联盟才邀请苏联加入它的行列,而苏联也于1934年9月19日接受了这一邀请。
第二个月,一个刺客在马赛枪杀了巴尔都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
这是欧洲外交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巴尔都的继承者们奉行一种比较错误的、自相矛盾的对德政策。
皮埃尔·赖伐尔尤其如此,他的阴谋诡计曾使罗马尼亚外交部长尼古拉·蒂图列斯库破口大骂:"
赖伐尔这头猪。
"
颇为典型的例子是1935年1月7日赖伐尔同墨索里尼达成的和解协定,在这个协定中双方同意,如果希特勒采取行动,他们就一起对付;他们还解决了有关其非洲领地的各种争端。
法国将一些与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接壤的荒凉地区割让给意大利,墨索里尼则放弃了对拥有许多意大利居民的突尼斯的要束。
不过,有关埃塞俄比亚的口头协议导致了很大的争议:墨索里尼声称,他得到了在那个国家里行动完全自由的许诺,而赖伐尔坚持认为,这个协议仅限于经济事务方面。
安东尼·艾登断定:"
这一口头协议的真实内容人们将永远无法知道。
……这两位诡辩能手……在赖伐尔垮台之后还会继续争论。
……了解了他们的解释后,我本人的看法是,赖伐尔当时把话说得十分模棱两可,给了墨索里尼利用他这种暖昧态度的机会。
"
无疑,这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