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1925年9月8日——取缔所有的宗教社团和寺院,禁止个人以宗数社团威员的身份生活,禁止穿戴与之有关的服装或拥有与之有关的头衔。
1925年11月——规定官员和平民必需戴礼帽以代替传统的土耳其帽。
妇女是否戴面纱任其自使,但不鼓励戴面纱。
1926年1月至2月——采用新的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它们分别以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的体系为蓝本。
1926年8月17日——废除一夫多妻制。
1926年9月19日——强制推行世俗婚礼。
1928年11月3日——推行拉丁字母以代替复杂的阿拉伯字母;首先在报纸上,然后在书籍中实行这一改革。
1930年3月28日——更改地名: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安哥拉改名为安卡拉,士麦拿改名为伊兹密尔,阿德里安堡改名为埃迪尔内,等等。
1934年12月14日——给予妇女以选举权,并允许她们参加议会。
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
诚然,这种"
新"
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
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
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
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
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凯末尔所设计的"
现代国家"
。
二、阿拉伯中东
反抗的格局 正当土耳其人成功地撕毁《塞夫尔条约》之际,阿拉伯人正在顽强地抵抗指派给他们的受托管理国。
与《侯赛因-麦克马洪协定》相反,叙利亚-黎巴嫩已作为托管地分给法国,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已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而埃及则已完全由英国人控制。
对阿拉伯国家的这种横暴的瓜分行径必然导致骚动,因为战争本身已在阿拉伯人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感情。
协约国有关民族自决的宣传已不可避免地对阿拉伯人的见解产生影响。
阿拉伯军队的成功作战也唤起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解放大马士革、阿勒颇和阿拉伯其他历史中心地区的战役中,阿拉伯士兵曾与英国人并肩作战。
同样重要的是因战时贸易的破裂而引起的普遍存在的苦难和遍及各地的饥饿。
据估计,至少有30万人死于饥饿或由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
最后,还有最为重要的宗教因素,这对村庄的农夫来说尤其如此。
20世纪5O年代,埃及一位社会学家在经过直接调查之后断定,"
对于村民来说,世界根据穆斯林的信仰分成信仰者和非信仰者,"
而且"
他们几乎不知道如种族或阶级之类的概念。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的几年中,无疑有更多的人发表了这种围绕着宗教的观点。
城市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领导人以往与农民没有什么交往,而农民支持他们的程度却常使他们吃惊;这个事实也可证明上述这一点。
其结论是,乡村起义是由反对外国异教统治者的宗教感情激起的自发运动。
上述诸因素的结合说明了战后阿拉伯人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可以看出,在这一斗争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格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