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君主以礼相待,群臣就会自我激励;用廉耻来约束他们,人们就会注重气节品行。
君主设立廉耻、礼义来对待臣子,臣子如果不以气节品行回报君主,那就不配做人。
所以,教化成功、风俗形成之后,做臣子的都会顾全品行而忘却私利,坚守节操而践行大义,这样就可以把不须帝王亲自处理的大权托付给他们,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们,这就是培养廉耻、推行礼义所带来的结果,君主又会损失什么呢?如果不这样做,却长期实行不尊重大臣的做法,所以我说这也是值得深深叹息的事。
贾谊因为绛侯周勃之前被逮捕入狱,最终却没事,所以用这番言论来劝谏汉文帝。
汉文帝深受触动,接纳了他的建议,开始以礼对待臣下,注重节制。
从这以后,大臣有罪,大多选择自杀,而不愿接受刑罚。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冬天十月,汉文帝下令,列侯的母亲、妻子,诸侯王子以及俸禄二千石的官吏,不得擅自征调抓捕百姓。
夏天西月,大赦天下。
六月癸酉日,未央宫东阙的罘罳(一种设在门外或城上的网状屏风)发生火灾。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唱淮南王的歌谣:“一尺布,还可以缝制成衣;一斗粟,还可以舂米做饭;可兄弟二人却不能相容!”
汉文帝听到后,心中十分愧疚不安。
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夏天,汉文帝封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安等西人为列侯。
贾谊知道汉文帝日后必定会再封他们为王,就上书劝谏说:“淮南王悖逆无道,天下谁不知道他的罪行!
陛下赦免了他,将他流放,他自己生病而死,天下人谁会认为对他的处置不当呢!
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为王,只会让陛下在天下人面前背负骂名。
这些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呢!
当年白公胜为父报仇,他的仇人是祖父和叔父。
白公胜发动叛乱,并不是想夺取国家政权,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亲手刺向仇人的胸膛,即便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
淮南国虽小,当年黥布就曾凭借它起兵;汉朝能平安无事,只是侥幸罢了。
给予这些人足以危害汉朝的资本,从策略上看很不利。
给他们百姓,积累财富,这样下去,即便没有伍子胥、白公胜在都城之中复仇,也可能会有专诸、荆轲那样的刺客在宫廷之内行刺,这就好比把兵器借给盗贼,给老虎添上翅膀。
希望陛下仔细考虑!”
汉文帝没有听从贾谊的劝谏。
这一年,东方出现了彗星。
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春天,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土地干涸,庄稼受灾,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冬天,汉文帝前往甘泉宫。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汉文帝十分棘手的事:将军薄昭杀了朝廷的使者。
薄昭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汉文帝的舅舅。
汉文帝不忍心首接下令诛杀他,就派公卿大臣们去陪薄昭喝酒,想让他自己明白过错,主动自杀谢罪。
可薄昭不肯自尽。
无奈之下,汉文帝又让大臣们穿上丧服,到薄昭家里去哭吊,薄昭这才自杀。
对于这件事,司马光评论道:李德裕认为,“汉文帝杀薄昭,决断倒是很果断,但从道义上来说不太妥当。
当年秦康公送别晋文公时,尚且有‘见到逝者遗物,就感觉他还活着’的感慨;何况当时太后还在世,薄昭是太后唯一的弟弟,汉文帝却毫不迟疑地逼他自杀,这没法安慰太后的心。”
但我(司马光)认为,法律是天下公用的准则,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对待亲人和外人一视同仁,严格执法,这样才没人敢有所依仗而触犯法律。
薄昭虽然一向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但汉文帝没有给他安排贤能的师傅教导他,还让他掌握兵权;他骄纵起来冒犯君主,甚至到了杀害朝廷使者的地步,这难道不是有所依仗才敢这么做吗?如果汉文帝就此赦免他,那和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又有什么区别呢(汉成帝、汉哀帝时外戚专权,法纪松弛)?魏文帝曾经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不认同他杀薄昭的做法,说:“对于太后、皇后的家族,只应当用恩情好好供养,而不应当赋予他们权力,一旦他们触犯法律,又不得不惩处。”
这其实是在批评汉文帝一开始就没有对薄昭加以约束防范,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
所以说,想要安慰母亲的心,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该谨慎对待,防患于未然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